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从汉武帝的币制改革到宋朝的岁币交涉,再到清朝末年的庞大赔款,古代中国的历史似乎总是与大量的白银交织在一起。这些银子曾经是帝国经济的命脉,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可为何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却很难在土地里挖出相应的银宝?
白银的初期使用
在先秦时代,白银的光芒被局限于王公贵族的宝库之中,它与金、珠宝一道,成为了稀有的装饰品和珍贵的礼品。在这一时期,白银鲜少以货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流通几乎为零。社会上层的人们会将白银制作成精美的饰品,如镶嵌在剑柄上或作为高级礼仪的祭品。
然而,随着汉武帝登基,白银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点。汉武帝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者,他对货币系统的革新显示了其广泛的视野和深远的策略。他意识到稳定和统一的货币系统对于强化中央集权和促进商业交流的重要性。因此,他下令将银与锡合铸,创造出一种新型货币——白金。
白金币的价值分别设定为三千钱、五百钱、三百钱,这一系列的设定旨在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从大额交易到日常购买,白金币的流通大大提高了市场活动的便利性和效率。随着白金币的推广,白银开始从一个象征财富和地位的稀有金属转变为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货币。
进入宋朝,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创新,特别是纸币“交子”的出现。这种纸币在四川首先被推广使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虽然“交子”的便利性受到了商人和百姓的欢迎,但在宋朝,白银依然保持着其在经济上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上层社会中。白银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国家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媒介。
然而,宋朝的白银并不是广泛流通于普通百姓之中的货币,它更多地被用于大额交易和政府征税。在日常市场交易中,百姓更多地使用铜钱和纸币进行小额交易。白银的稀缺和价值高昂使得它在市场上的流通有限,通常仅限于富裕的商人和官僚阶层之间的经济活动。
对于宋朝的政府来说,白银的重要性在于它在对外交流和支付岁币中的作用。宋朝时期,由于军事上的劣势,宋政府不得不面对来自北方的辽朝和后来的金朝的军事威胁。为了保持边境的和平和稳定,宋朝被迫通过签订条约,支付大量的岁币给这些强邻。这些岁币通常包括大量的白银和绢帛。
例如,在1004年的澶渊之盟中,宋朝同意每年向辽朝支付大量白银和绢帛以换取和平。这种支付不仅涉及数量庞大的物资,而且还包括了极具价值的白银。到了1141年的绍兴和议,情况更是严峻,宋朝不得不每年向金朝支付更多的白银和绢帛,以保持不稳定的和平。
明清时期的白银流通与战乱中的损失
明朝和清朝时期,白银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其不仅作为货币广泛流通,更是税收体系的核心。在这两个朝代,白银逐渐成为衡量财富和交易的标准,市场上的商业活动大多围绕白银展开,从粮食、布匹到土地买卖,几乎所有的大宗交易都以白银来结算。
然而,在这段繁荣发展的背后,明末清初的连年战乱对白银流通产生了深远影响。战争不仅导致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还使大量白银从国库和私人手中流失。张献忠的四川之乱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这场由民变引发的大规模冲突最终演变成了对四川地区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
在彭山县志中详细记载了一起因战乱引发的白银大量丢失事件。张献忠在四川之乱中控制了大量地区,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中不乏大宗的白银。当局势不利,张献忠计划撤离成都时,他将这些白银装载于多只大木船中,企图通过水路逃离。然而,计划泄露后,这些满载白银的木船在彭山县江口遭到了明军将领杨展的伏击。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张献忠的船队缓缓地在江面上移动,船上装载的不仅是白银,还有大量的黄金和珍宝。当明军的伏击开始时,混乱立刻在水面上展开。明军的小船快速接近大船,用火箭和火枪攻击。在激烈的交火中,多只装载白银的大船被击中并起火,最终不堪重负,沉入了江底。沉入江底的白银数量巨大,据估计达数十万两。
考古学家发现,这类事件在明末清初时期并不罕见。多次战乱和政权更迭使得白银的安全储存和流通受到极大挑战,像这样流失的白银数不胜数。
白银外流与清朝的经济担忧
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日益增加,特别是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随着贸易的扩展,白银的外流问题开始引起朝廷的高度关注。白银作为当时主要的货币和财富储备,其外流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财政稳定。
嘉庆十九年(1814年),时任户部左侍郎的苏楞额在一份报告中详细论述了白银外流的问题。他指出,外国商人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通过贸易和货币兑换,将大量中国的白银转移到国外。这些商人通常使用西方的银元——通常被称为“洋钱”——在中国购买商品,然后以高于市场的汇率兑换中国的白银,带出国门。

这种做法不仅涉及物理上的白银流失,更重要的是,它减少了国内可用的货币供应,导致货币价值的贬值和通货膨胀。随着白银的持续流出,中国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白银是当时中国货币体系的基础。市场上白银的短缺使得政府难以维持正常的财政运作,包括支付官员的薪水和进行必要的公共支出。
苏楞额在其报告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外流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他提到,由于白银的持续外流,一些地区的商业活动受到抑制,农民和小商人因为货币短缺而难以购买必需品。此外,国家为了补充货币供应不得不加印纸币,这进一步导致了纸币的贬值。
对于这种状况,苏楞额建议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外国货币的流通和使用,增加对国内金银矿产的开采,以及加强对国内外贸易的监管,以防止白银继续大量流出。他还建议加强与外国的贸易谈判,确保交易更加公平,减少白银支付的比例。
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白银短缺的问题,如提高关税和限制某些进口商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白银外流的问题仍旧存在,继续对中国的经济稳定构成威胁。
近代白银的重大损失与影响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便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苦难的时期,列强的侵略活动逐渐加剧。这些外国势力不仅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还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导致大量宝贵的白银流出国门。这些白银多用于赔偿战争损失和购买和平,但其后果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个条约中的赔款规模巨大,成为清朝财政的沉重负担。《马关条约》于1895年签订,终结了甲午战争。根据这一条约的规定,清朝不得不向日本支付总计为2亿两白银的赔款。这一数量巨大的赔偿金,对于当时已经财政紧张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更加糟糕的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也就是俗称的《北京议定书》。这份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赔偿金额更是高达4.5亿两白银,几乎是《马关条约》的两倍多。这笔钱的支付分散在数年之内完成,给清政府的财政造成了持续的压力。
白银的大量外流不仅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还导致了市场上白银的短缺。为了应对这种短缺,清政府不得不在国内采取一系列紧缩措施,包括提高税收和削减政府开支。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财政压力,但也加剧了普通百姓的经济负担,引发了社会不满和动荡。
在经济上,白银的大量外流还引发了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白银长期以来是中国货币体系的基础,白银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银元的信用和价值。这种货币的不稳定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商业交易受阻,投资减少,经济活动整体萎缩。
社会层面上,这种经济的衰退和货币的不稳定加剧了社会的不安。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差距扩大。特别是对农民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白银来购买种子和农具,而这些都因为白银短缺而价格上涨。这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加剧了食物供应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饥荒和流民问题。从经济到社会各个层面,白银作为战争赔偿的外流对清朝晚期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1]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J].河北学刊,2004,24(3):1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