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克格勃少校离奇死亡,为何会引发苏联高层震荡?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上世纪后半段的世界史就是一部美苏争霸史。作为两强之一的苏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些力不从心,渐渐从顶峰滑落。
外部因为阿富汗战争而疲于奔命,内部则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1980年,苏联克格勃少校阿法纳西耶夫被三名警察打死,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件引发了苏联内务部与克格勃两大强力机构的内斗,最终内务部长自杀抵命。一件基层命案导致了苏联高层发生震荡。
内务部与克格勃
克格勃少校丧命地铁
1980年12月26日,对于克格勃第8总局从事通信机要工作的特工维亚切斯拉夫·阿法纳西耶夫少校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他40岁的生日,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成为他的忌日。
按照苏联民间的习俗,40岁是人生的一大坎,生日当年不宜举行生日宴会。妻子告诉他,明年会为他准备一个大的聚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为他祝寿。但阿法纳西耶夫的人缘还不错,同事们早已为他准备好了生日派对。
尽管妻子有些担心不吉利,不想让他出席。但阿法纳西耶夫不忍心扫了大家的兴,毕竟同事们很久没有举行聚会了。
安慰好妻子和女儿后,阿法纳西耶夫兴致勃勃地出门去上班。
阿法纳西耶夫
趁着上班间隙,阿法纳西耶夫去医院为自己开了一些感冒药,顺趟在旁边的商店为女儿买了点礼物。
下班后,在同事们的簇拥下,阿法纳西耶夫来到了宴会厅,开始了生日宴会。
虽然当时苏联的经济并不景气,但克格勃特工们的收入还是不错的,宴会办得比较盛大。
大家在筵席上觥筹交错,开怀畅饮,气氛十分热闹。对于阿法纳西耶夫来说,这真是开心、美好的一天。
寿星阿法纳西耶夫是大家敬酒的中心,几轮下来后,他微微有了些醉意。加之早上起来有些感冒,于是提议结束聚会。大家吃完生日蛋糕后,在晚上9点钟左右,开始坐上地铁回家。
生日宴会
阿法纳西耶夫手中提着同事赠送的一大堆礼物,有大马哈鱼罐头、烟熏香肠等紧俏的食物,还有一瓶诱人的伏特加和一瓶白兰地。
因为天色较晚,地铁上的乘客稀少。随着地铁的行进,同事们一个个分开各自回家了。独坐的阿法纳西耶夫酒意上头,有些犯困。
他将礼物放在座位上,不知不觉靠在椅背上睡着了。
地铁很快过了换乘站,驶进了终点站日丹诺夫站。此时的车厢已经空无一人。
女列车员在清理车厢时,发现了还在酣睡的阿法纳西耶夫,于是上前叫醒了他。阿法纳西耶夫睡意朦胧,这一打听,才知道坐过了站。
地铁
女列车员催促阿法纳西耶夫赶紧下车,同时看见了他身旁的提袋里面装满了好东西。于是大步抢上前,提着袋子就想走。
阿法纳西耶夫虽然还有些迷迷糊糊,但见到有人拿他的东西,脑袋顿时清醒了不少,大声喝道:“干什么?你这个小偷!那是我的东西。”
女列车员平时习惯了顺手牵羊,沾点小便宜。今天竟然被一个醉鬼叫成“小偷”,不由得心头大怒。于是不依不饶地与阿法纳西耶夫争吵起来。
女列车员很快就跑出车厢报了警,宣称在清理车厢时遭到了醉鬼的辱骂和攻击。
案发地点
驻日丹诺夫站警务室的三名警察正在屋内喝酒,醉意朦胧之际接到了报警。就把阿法纳西耶夫带进了警务室。
按常规的处理程序:如果明确了袋子是阿法纳西耶夫的,消除了误会后,警察可以让他拿着东西回家;如果醉酒无法自行回家,就应该将他送往醒酒所进行救护。
可这三名警察才不愿意这么晚了去醒酒所,外面天寒地冻的,哪有在温暖的屋子内喝酒舒服?于是,他们让阿法纳西耶夫自行回家,但那个袋子得留下来,等待警察调查清楚来源。
其实,他们是看中了里面的好酒、好菜,正好可以用来当宵夜。阿法纳西耶夫自然不干,他来自于克格勃,平时耀武扬威,无人敢惹。
今天先是被列车员偷窃,后又被警察抢劫,不由得大为震怒。阿法纳西耶夫仗着酒劲与三个警察厮打起来。
克格勃特工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他很快就落了下风。
阿法纳西耶夫见势不妙,连忙掏出证件,大呼自己是克格勃军官,让警察们住手。
可这三个警察当天也喝不少酒,哪还住得了手!一顿拳打脚踢之后,阿法纳西耶夫毫无还手之力,身子一软,就一头栽倒在地,人事不省。
三个警察这才停止群殴,用手往阿法纳西耶夫的鼻子一探,发现他气息微弱,陷入了重度昏迷。
三人捡起了阿法纳西耶夫的证件,这才想起来此人克格勃的身份,顿时被吓得酒意去了一大半。虽然警察们平时对百姓滥用职权,肆意欺凌,但他们很清楚招惹克格勃的后果。
克格勃
胆颤心惊的三个警察乱了方寸,赶紧把电话打给了分局长鲍里斯·巴里舍夫。
巴里舍夫赶到后也惊出了一身冷汗。按常理,他应该马上安排将阿法纳西耶夫送往医院抢救,通知家属和单位,然后对三个警察展开调查。
但他知道,克格勃向来与内务部不对付,肯定不会就此罢休,他的麻烦会没完没了。
于是,巴里舍夫恶向胆边生,命令三个警察将阿法纳西耶夫扔往郊外。同时将他的所有证件和物品销毁,伪造成一桩抢劫杀人案件。妄想瞒天过海,蒙混过关。
地铁案剧照
第二天早上,有人在莫斯科机场附近发现了不省人事的阿法纳西耶夫。送往医院抢救了5天后,阿法纳西耶夫还是在昏迷中死亡。
克格勃得知后,迅速介入了调查。
尽管警察们现场伪造得比较专业,自认为天衣无缝。但在擅长阴谋诡计的祖师爷克格勃面前那是小巫见大巫。
克格勃发现阿法纳西耶夫的身上伤痕累累,明显受过暴力殴打,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于是拒绝了内务部门负责破案的要求,而是由克格勃直接出手查案。
事情开始持续发酵,变得不可收拾起来。
莫斯科机场
内务部长以命相抵
纵观苏联的社会发展史,特务政治一直贯穿始终。苏联高层在处理国家安全事务和内部纷争时,都离不开特务机构。
苏联最早的特务机构是1917年成立的“肃反委员会”,后来发展为内务委员会,对外搜集情报,对内镇压反抗。
1954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接管了内务委员会原来的国家安全情报职能,这就是“克格勃”。而原来的内务部则主要负责内部事务,掌管警察和武警,还兼有宪兵的职能。
克格勃成立后,发展十分迅速。其工作人员最多时超过50万名,其中有半数是谍报人员,在国内还有150万名线人,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间谍机构。
赫鲁晓夫
因其出手果断、不择手段,克格勃在世界情报界声名鹊起,与英国军情六处、美国中情局、以色列摩萨德并称为世界四大间谍机构。现在的俄罗斯总统普金就曾在克格勃做了16年的特工。
克格勃由苏联政治局直接掌握,地位较高,一度凌驾于党、政、军各部门之上,尤其与内务部门的明争暗斗从来没有停止过。
1980年,阿法纳西耶夫被害时,正处于苏联酝酿最高领导人接班事宜。
当时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即将退下来,而内务部部长尼古拉·肖洛科夫和克格勃首领尤里·安德罗波夫是接班人最有力的竞争人选。
安德罗波夫和肖洛科夫
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阿法纳西耶夫一案就被注入了更多的政治斗争元素。
阿法纳西耶夫遇害的消息传到了安德罗波夫耳中,他大为震怒,将案件上升到挑战克格勃的高度,要求尽快破案,严惩凶手。
几乎同时,肖洛科夫也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在经过权衡之后,他下令要想方设法掩盖真相。
安德罗波夫与肖洛科夫从10年前就开始相互倾轧,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案件由此变成了两大强力部门的争斗。
案情并不复杂,有了高层的重视,克格勃的调查进展十分顺利。他们很快就弄清楚了阿法纳西耶夫遇害当天的情况。
安德罗波夫
通过与阿法纳西耶夫发生口角的女列车员,顺藤摸瓜找到了阿法纳西耶夫最后去的地方——警务室。
案件牵涉到了警方,克格勃联络了苏联总检察院,由检察院出面成立了以卡利尼琴科为组长的专案调查组。
内务部得知后,觉得大事不妙,开始百般阻挠专案组的工作,并对专案组成员进行了跟踪。
克格勃这边也不示弱,甚至出动了“阿尔法”反恐特种部队来保护专案组。
在克格勃的支持下,专案组很快就在地铁警务室的墙壁上找到了被掩盖的血迹。在其中的一名警察家里找到了阿法纳西耶夫的笔记本,警务室的三名警察被批准逮捕。
在克格勃的严厉审讯下,分局长巴里舍夫也被供了出来,关进了拘留所,案情很快就水落石出。
按道理说,案情真相大白,犯罪分子也都已经顺利到案。剩下的交给法院判决,为阿法纳西耶夫讨个公道就行了。但克格勃的安德罗波夫可没有打算就此收手。
经过深挖,巴里舍夫等人很快就交代了警察们经常抢劫和殴打酒鬼的事实,而且上级对这种行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连内务部部长本人也知道这事,但部长要求“我们自己不查自己人。”
因此,此次三名警察的行为在内务部已是普遍现象,大家见怪不怪。只不过这次算他们倒霉,撞到了克格勃的枪口上。

法院
随着调查的不断延伸和深入,所暴露出来的事情让人触目惊心,内务部的很多单位已是千疮百孔,腐朽不堪。
最终处理结果出来了,阿法纳西耶夫当晚所乘坐的地铁5号线成为了重灾区,所有员工被解雇,整个莫斯科地铁警务部门的数百名警察被开除。
巴里舍夫及殴打阿法纳西耶夫的三名警察被判处死刑。
内务部部长肖洛科夫在事实面前颜面尽失,毫无还手之力,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克格勃在内务部面前趾高气扬。
内务部
借着阿法纳西耶被害一案,肖洛科夫和安德罗波夫的实力此消彼长,1982年11月,安德罗波夫成功接班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安德罗波夫胜利后,并没有放过肖洛科夫。
在他的督促下,检察院对内务部的调查和清洗并没有停止。同时允许媒体介入揭发、报道,一时间内务部门风声鹤唳,数百名警察被判刑,上万人受到调查和处分。内务部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
而安德罗波夫的最终目标是肖洛科夫,调查组发现了肖洛科夫大量的贪腐证据,他家里有三辆奔驰车,有50万卢布的存款不能说明来源。
很快,肖洛科夫就被没收了财产,被停职调查。
1983年2月,肖洛科夫的妻子自杀。12月,针对肖洛科夫的处分下达,他被开除党籍、剥夺所有军衔和名誉。
肖洛科夫无法接受现实,穿上礼服在家中开枪自杀身亡。至此,阿法纳西耶被害一案的余波才算平息。
阿法纳西耶的丧命成为了高层斗争的一个契机和突破口,正如历史学家所说的:“所谓的大事件都是从一些从小事情、小人物中引发的。”
肖洛科夫
走向衰落的苏联帝国
其实,自1979年入侵阿富汗开始,苏联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成为了一个外强中干庞大帝国。
勃列日涅夫自1964年上台,当政十八年,苏联处于停滞期。他推行的“干部终身制”导致了阶层固化,官僚阶层掌握了国家权力,通过国企私有化等手段实现了财富的迅速累积和集中。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领导人带头腐化堕落,各种乱象已泛滥成灾。
勃列日涅夫的妻子特别喜欢收受礼物;儿子尤里担任外贸易部第一副部长,被称为“酒鬼加小偷”。
勃列日涅夫
女儿加琳娜参与珠宝走私;女婿丘尔巴诺夫不到10年,年克格勃少校离奇死亡,为何会引发苏联高层震荡?就从一个上尉火箭般地升至内务部第一副部长。而内务部部长肖洛科夫正是勃列日涅的亲信。正因为如此,肖洛科夫才能肆无忌惮地贪赃枉法。
内务部其他官员也是上行下效,内务部由此成为了纪律松弛、徇私枉法的重灾区。到了基层警察这个级别,其混乱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他们利用一切权力去满足自己的私欲,老百姓可就遭了殃。
本来老百姓就面临收入下降,食品短缺的境地。婴儿的奶粉都得不到保障,为了买几个面包都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这也是列车员和三个警察看到阿法纳西耶袋子里的食品就两眼放光,想据为己有的诱因。
综上所述,阿法纳西耶被害并不是一件偶发案件,而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事件。
加琳娜
68岁的安德罗波夫上台后,曾经想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然而他仅上任14个月就突发疾病身亡。苏联的颓势再也无可挽回,几年后没能避免分崩离析的命运。
阿法纳西耶夫可能至死也没有想明白:一次生日宴会,竟能让妻子迷信的说法一语成谶,自己失去了性命。
更出人意料的是:一个基层军官的死亡,竟能让位高权重的内务部长抵命,进而导致国家高层的动荡,从而影响到国运。
九泉之下的阿法纳西耶夫如能得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参考资料
纪玉祥译,《苏联克格勃的秘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马丁·埃本,《安德罗波夫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10月;
郭春生,《勃列日涅夫十八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