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龙版兼容性如何?实测近四十个应用,甚至启动了原神
搭载高通骁龙X系列芯片的设备,已经陆陆续续推出一个多月了。
除了这块骁龙芯的性能,大家更关心的是,微软和高通再次发力的WindowsonARM平台,究竟能否如微软所承诺那般,能够运行「大多数Windows应用程序」,并且还能保证流畅度。
因此,爱范儿以搭载了骁龙XElite芯片的第11代SurfacePro为测试设备(芯片型号:X1E-80-100;16GB内存),准备了将近40个应用,看看这个面向未来的新设备和新系统,能不能经受住当下大部分场景的考验。
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文章内提到的「ARM架构」应用都是指ARM64位,而单独的「64位」和「32位」都是指x86下的架构;除了游戏,电源都是「平衡」模式。
测试过的所有应用结果如下:
左右滑动来查看更多图片
完全胜任科技编辑的工作
作为一名科技编辑,我在测试过程中将这台设备当作了我的主力机,替换了工作用的M1MacBookAir(8GB内存),用它完成了部分早报和文章的写作,下面说说我的应用使用体验。
我的日常办公场景大概如下:
在微信、企业微信、QQ(Tim)上进行协作交流
使用MarkDown编辑器进行文章写作
Chrome上打开多个标签页和插件进行选题和资料收集,以及在线编辑
使用Notion来收集素材和整理思路
用飞书将文章编辑好给同事审稿
AppleMusic作为BGM
时不时需要使用美图秀秀编辑图片尺寸
会用到Office三件套或者WPS编辑资料
先给出一个结论:在这些场景下,WindowsonARM都能很好应付,体验不输MacBookAir。
比如,Chrome
和MicrosoftOffice
套件,由于都是基于ARM架构开发,体验顺滑。以吃内存和性能著称的Chrome,在我打开将近二十个标签页的情况下,反应也丝毫不被拖慢,更不用说微软自己开发的Office,用Excel处理超大数据表也是「指哪打哪」。
至于没有原生开发的应用,使用体验也让人满意。
像是微信、企业微信、美图秀秀、AppleMusic、WinRAR、迅雷、WPS、Tim
,这几款应用都是非原生开发,体验都和其他平台上一样基本流畅不卡,其中迅雷更是连弹窗广告都完美显示。
至于Markdown编辑器,由于我平时使用的平台不提供Windows版本,所以尝试下载使用了Typora
和Typedown
两个编辑器,前者从官网下载,后者从MicrosoftStore应用商店下载。
比较神奇的是,在我安装Typora的安装包后,打开应用发现:
但Typora是官方提供ARM版本的,不知道为什么官网会默认下载一个打不开的x64版本。
两个编辑器使用体验无可挑剔,即使是非原生开发的Typedown,也不会和原生的Typora有太大差距。
而像飞书、Notion
两个类似的笔记和在线文档应用,大部分场景都没问题,在切换页面和滑动长篇的文档时,还是会出现延迟和卡顿。
而在工作中遇到不那么顺手的应用是百度网盘。百度网盘无法直接从MicrosoftStore中获取,在官网默认下载的是32位版本,安装和打开都没有问题,基本的文件下载、上传操作都可以顺利完成,而如果页面内显示的内容较多,滑动就会出现明显的掉帧。
大部分应用的安装都是通过MicrosoftStore应用商店或者官网下载安装包的方式,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像上文提到的Typora和百度网盘那样的问题。
比如说QQ
,明明有原生ARM版本,应用商店却只提供x64版本,虽然使用体验没有太大差距。
只在MicrosoftStore提供的AppleMusic
,骁龙版兼容性如何?实测近四十个应用,甚至启动了原神则显示「此产品与电脑的处理器不兼容」。
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可以通过Winget的方式本地部署这个应用。终于装好后,我发现这个「处理器不兼容」的AppleMusic,在转译后甚至比macOSSonoma上的音乐应用体验感更好......
而苹果在Microsoft应用商店提供的另一个应用「iCloud
」明明同样是x64架构,却可以直接从商店下载和安装,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至于表现,这个iCloud也和AppleMusic一样让人满意。
总结一下,在「科技编辑」的工作环境中,这款骁龙芯Surface完全足够成为一台主力机型。我需要使用的所有应用都能够运行,就连体验最差的百度网盘,我都愿意给一个70分,因为除了一些场景,基本不会卡顿。
当然,我也知道科技编辑的工作对设备的要求其实并不高,甚至很多时候,一个浏览器一个编辑器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所以,接下来的部分我对另外一些常用的应用进行了测试。
强度高点的专业应用还需努力
在微软Build2024大会上,Adobe承诺会将全家桶带到WindowsonARM平台上,2个月过去,现在的情况如何?
打开AdobeCreativeCloud
,发现这个在别的设备上提供很多应用的平台,在这台Surface上空空荡荡的。
(其实还有一个还在测试中的LightroomBeta
)
作为Build2024上的演示应用,基于ARM开发的Photoshop

体验自然非常舒适,连有点吃性能的滤镜「动态模糊」效果实时预览都能秒实现,和2020年SurfaceProX跑x86的版本拖动图片都会异常卡顿的体验天差地别。
而PDF阅读器Acrobat
则是x64版本,在没做适配的情况下,体验感比MacBookAir还要流畅,触摸屏下的拖动、高亮标记也很跟手。
有不少评测都提到,即使CC不提供,还是可以单独安装PremierePro应用。我尝试单独安装PremierePro
和Audition
的x64版本,结果都显示不适配。
Adobe已经承诺会将全家桶都带上WindowsonARM平台。发稿前,Illustrator
的ARM原生测试版已经推出。
用不了PR,那就测试一下「国产版」的剪映
吧。同样是非原生的x64版本,剪映安装全程无障碍,除了打开工程文件,和拖素材进入轨道的时候会略卡一下,剪辑的体验可以用丝滑形容。
我还打算再加点强度,安装了3D建模软件Blender
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
,两个都是x64架构。
由于我不是这些方面的专家,只能浅浅体验下这两款软件。Blender在拖动素材、切换工具和导出都不算卡,而AutoCAD连简单画一个圆圈都已经相当吃力了。
至于编程开发和工科领域,本人了解实在不够多,也由于时间较紧没能进行测试。目前,微软自家的VisualStudio开发工具包,已经推出了对应的ARM版本,相信在兼容性和体验感上不会太差。
影音娱乐完全没问题,甚至还能打游戏?
工作之余,当然也要好好娱乐放松,那么这大几千的新SurfacePro,能不能用来娱乐呢?
先来点轻量级,同时也是工作场景也能进行的放松——音乐。
国外的音乐平台Spotify
提供原生ARM版本,体验满分。
而网易云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盒
这几个主要的国产流媒体音乐平台,使用体验上都和普通Windows无异。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只有酷狗音乐
提供ARM原生版本,并且也只有它在体验的过程出现了一次闪退。
视频平台方面,爱奇艺
和哔哩哔哩
都开发了ARM原生应用,值得表扬;而腾讯视频和优酷视频都是x32的版本,优酷
可以正常打开,应用内滑动体验正常,初次点开视频播放要等待一段时间;腾讯视频
体验就没那么跟手了。
不过,这些视频平台都可以使用网站版,问题不大。
而Windows平台著名的媒体播放器PotPlayer
提供的是x64版本,转译后体验依旧优秀。
听完歌看完视频,是时候追求一点更刺激的娱乐活动了。
可惜的是,我平时不太爱打游戏,所以挑选了三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网游,并开启了「最佳性能模式」运行。至于3A大作,欢迎小伙伴在评论区补充一下体验。
先启动一下我经常玩的《守望先锋归来》
。头几把游戏在开局和画面内玩家较少时稳定在60帧附近浮动,而一旦要开始射击,和团战的时候,就会掉到十几帧的水平。
再开了几把游戏之后,体验感逐渐有所上升,即使是团战也不会经常出现断崖式的帧率波动。
但总体上,也只能给出一个「勉强能玩」的水平,属于是还不如老家里10年前买的老台式机了。
和外服游戏搭配的加速器我使用的是雷神,x64架构,完全能够正常运行。
《原神》
也是一键安装,游戏内赶路、战斗都稳定在30帧左右,同样是「能玩」的水平。不过我平时不太玩这款游戏,因此游戏的难度、强度都不会太高。
至于《英雄联盟》
,安装和启动都挺通顺,进游戏会卡在加载界面相当长的时间,而当你等了很久,进度条终于100%后,游戏也会在你进入召唤师峡谷的瞬间闪退,并且是百分百复现。
或许对这台没有独显的轻薄办公本来说,最适合的娱乐还是看看电影听听歌。
未来可期的明日产品
4年前,我们评测同样是ARM处理器的SurfaceProX时,给出的评价是「第二台设备」,当时它还不支持大部分64位应用,适合作为一台出差专用的轻薄本。
而在体验了好几天后,我认为骁龙XElite加持下,SurfacePro已经能够胜任一台办公用的主力机,完全可以替换掉我手上的MacBookAir。
如果说最大的亮点,我认为还是主要集中在续航上。在性能和续航平衡模式下,一个下午大概4小时的早报写作后会剩余43%的电量,这还是在Chrome一直打开着近二十个标签页的情况下,总体表现和M1MacBookAir基本相当。
至于温度,个人感觉比MacBookAir要更容易发热,这或许也是微软依旧为这款设备配备了风扇的原因。好在这个风扇的声音并不大,在办公室环境中完全能够忽略。
如果你问我是否推荐购买,如果不是对长续航轻薄Win设备有比较强的需求,我觉得可以再等一两代,原因就是上面测试的内容:应用生态。
虽然测试中的大部分x32和x64应用都运行良好,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偶尔会遇到一点卡顿和Bug,用起来确实没那么顺手。
和之前「管生不管养」不同,这一次微软和高通比以前更花力气去完善WindowsonARM的应用生态,在国内也举办了多场线下活动,预告了不少即将推出ARM应用的国产厂商,也号召更多的开发者加入ARM建设。
因此这是一款还有不小进步空间的设备,只是它呈现的姿态和实力,比以往所有WindowsonARM设备都更值得期待。
文|苏伟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