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多次被焚烧,竟然一脚踩出万件文物,专家却被此物惊呆了
对“考古”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对河北石家庄的“中山王”古墓群有所了解,这座距今2500年的大墓在今天看来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中出土文物更是多为国宝级,其代表便是至今难以复制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和“中山三器”。当然,中山国古墓群出土文物多达万余件,堪称“瑰宝”者又何止这四五件;其中有一块“不起眼”的铜板,专家却为之兴奋不已,甚至称其为“影响了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建筑学的重大发现。”
说这话还要回到1972年,河北石家庄平山县有座不大的小土山,早年就曾有人取土时挖出了铜器碎片,至此引来了不少“观光客”;随后考古队进驻这里,最初发掘几乎一无所获,就在考古队奇怪这里怎么会有人炸山掘洞时,一个消息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原来曾有人在这里挖出一块石碑,上面还有些看不懂的刻字,结果被村民当了石材;考古专家顺藤摸瓜,终于寻得了那块石碑,上面确实刻有文字,却难住了在场所有人。
无奈之下,考古队只能将文字拓下来送到省里,结果省里的专家居然也不认识;愈是难懂便愈引起了专家的兴趣,之后又将拓片送到北京“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本以为文字专家会将其翻译出来,谁知道回复函中却没有文字翻译,而是连问了三个问题,即:小土包附近是否有高山、是否有大湖深水、是否有更大更高的“土包”。说到这有聪明的朋友或许已经猜出来,古有“阴宅风水”之说,高山、泽水也是帝王陵墓的必备要素,这说明“小土包”或许只是个开始,而隐藏在背后的却是一座“帝王”古墓。
果不出所料,最后北京的专家终于将拓片文字翻译了出来“监罟尤(囿)臣公乘得,守丘兀(其)臼(旧)(爿酉)(将)曼,敢谒后尗(俶)贤者”当然,对于咱们一般人来说,这些文字依然青涩难懂;据专家解释:此墓由大将“兀曼”镇守,擅入此地者,严惩不贷。不仅如此,专家通过鉴定,判断石碑应为公元前330年——前296年的产物;也就是说,这里如果真有“帝王”古墓,也应该是东周时期的某位君王。依据史料记载来看,最大的可能就是2500年前的“中山国”,而这位帝王很可能就是中山国第一任君王“错”。
令考古队失望的是,虽然发现了大型古墓,但却是一片狼藉,甚至还有多次焚烧的痕迹。就在专家连连叹气,考古队成员心灰意冷之时,一工作人员气的连连跺脚,没想竟把地给“踩漏”了,自己还掉了下去;众人忙将其拉了出来,专家却欣喜不已,原来不是工作人员“踩漏”了地,而是发现了传说中的“库”,也就是中山国特有的殓葬风格,专以存放贵重陪葬品的密室。由此,19000余件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其中包括“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和“中山三器”;除此之外,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块锈迹斑斑,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矩形“铜板”。
“铜板”出土时已严重变形,颜色也变成了青黑色,隐约间似乎还刻有文字和图案,但已难以辨认;通过修复,再次呈现在众人面前时,考古专家也被惊呆了,半天才说出三个字“兆域图”。这块“兆域图”长约95里面,宽约50厘米,厚约1厘米,重32公斤;最引人注目的是,即便是一块“铜板”,其制作也运用了中山王“错”的标志性技术——错金银。而这块“兆域图”上刻的就是这座古墓的“平面设计图”,《周礼》记载“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说到这儿或许有朋友会说“不就是一张‘平面图’嘛,现代建筑都会事先绘制,古代建筑当然也需要这样的东西,专家至于被‘惊呆’吗?”
乍一看,这样的说法似乎有道理,考古专家是不是真的“大惊小怪”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上古时代说起,早在史前时期,原始人创造了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但那时是没有“设计图”的。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奴隶制城市”的兴起,在今天二里头、安阳小屯、岐山凤雏等地分别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址,但依然没有发现类似“兆域图”这样的东西,那是的建筑是否有“设计图”至今仍不能判定。直到东周列国蜂起,各地所谓的“都城”纷纷出现,同时出现了台榭式这样的新型建筑;此时发现的“兆域图”,不仅是考古史上首次出现,也反映出了2500年前古人的高超营造技术,为我国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研究资料。
这块“兆域图”不仅绘有平面图,还有文字清楚标明了古墓的名称、建筑面积,这些内容从某种角度看,和今天的“建筑设计图”几乎一模一样,这也是专家被“惊呆”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许有朋友仍觉得专家“大惊小怪”了,要知道这座古墓可是2500年前的产物,换言之,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甚至还处于“结绳记事”的时期,能营造高难度建筑已属“奇迹”,古墓多次被焚烧,竟然一脚踩出万件文物,专家却被此物惊呆了那就更别说精准绘制出“设计图”了。说到了精准绘制,专家通过对“兆域图”平面与文字记录的尺寸换算,最终证实这份设计图采用了1:500的比例尺缩制而成;如果以史料记载为依据,使用比例尺绘制地图是西晋时期的裴秀,也就是说,中山国“兆域图”把缩尺制图的历史提早了600多年,这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发现。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块“兆域图”都反映了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当时“科技”的先进;当然,“兆域图”更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国宝级文物,今天它就珍藏在河北省博物馆内,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