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会生长的岭南医院建筑长啥样?

在医院建设“千院一面”的大环境下,引发了建筑师对医院建筑高品质、创新性的思考。本文以梅州市五华县的梅州谷城医院项目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在地、生态和韧性三个维度的设计策略,塑造出个性鲜明的本土化、绿色生态化的高品质县域医院建筑。

01

项目概况

梅州谷城医院位于岭南客家文化之都梅州市五华县,是广东谷城集团与五华县政府采用PPP模式合作建设运营,集综合医疗、康复、疗养、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医院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30000m²,总建筑面积约为180000m²,按1200张床位标准进行建设,计划投资12.5亿元。项目于2015年开始设计,方案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客家建筑特色和响应民营医院建设管理需求,实现了本土化和绿色生态化在医院建筑中的设计表达(图1)。

图1航拍实景鸟瞰

02

在地化策略

“在地”源自英文In-site,强调建筑与所处的大地以及形成于其上的文化、风土等地域特性的依附关系。医疗建筑“在地”设计应更多关注来自地域和文化的影响。

医院建设单位在设计之初就提出医院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出客家文化,成为“客家人的医院”。客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天人合一、重视礼序的思想也体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门前为禾坪、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蔚为壮观(图2)。

图2传统民居分析示意

设计方案延续了客家文化中的建筑环境观,充分体现出建筑与环境的方位关系。结合基地的丘陵地貌特征,建筑背山而建,南低北高,顺应地势高差组织院内交通。同时,建筑布局继承了客家民居的传统坐向,选择正南北朝向。建筑布局吸取了围龙屋的“围合感”与“向心性”的典型特征,采用传统中轴对称的形式。结合“以医技为核心”的特性,在纵横两条空间轴线的交点居中布置的医技功能,恰似围龙屋的“堂屋”,成为整个建筑布局的核心,便于共享。两条南北纵向主街将建筑平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恰似传统岭南民居的“三间两廊”布局模式。紧凑集约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客家对自然环境谨慎谦逊的态度。建筑南北的两栋病房楼在东西两端进行了45°转角,呼应基地北侧和东侧的山体环境,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良好融合(图3)。

图3航拍鸟瞰

谷城医院的规划布局逻辑与传统客家文化进行了呼应,体现出了内敛融合的在地化环境设计策略。建筑布局中暗含旋转45°的“十”字形架构,与医院属性不谋而合。标识设计单位抓住这一建筑特征,将其演绎为医院的VI标识(图4),实现了医院建筑与文化特征的一体化。

图4医院VI标识设计

解构传统、因借自然,梅州谷城医院项目进一步探索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传统客家民居以砖、石、土砌筑护墙;梅州谷城医院摒弃医院建筑常见的现代感十足的金属和玻璃材质,外墙面大比例选择了更为质朴的真石漆涂料,局部使用仿传统建筑木构件和瓦屋面的金属幕墙系统,体现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古朴质感和内敛风格,也有效地控制了建造成本。同时,提取传统建筑主题色,以浅土黄色作为外墙主基色,而在裙房、屋面的檐口以及分隔窗体则辅以棕木色,与传统色彩建立联系。这种暖色系在表现医疗空间纯净性格的同时也带来亲切感(图5)。

图5建筑南立面实景

客家建筑以木梁承重,并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在本项目中,方案体现出医疗建筑的特征,建筑立面逻辑清晰,未添加大量不必要的装饰。在建筑裙房设置了外檐廊灰空间,病房楼屋顶设置了大尺度挑出的檐口造型,与客家传统建筑有所呼应。而建筑南侧主入口雨篷运用现代建筑语汇演绎了象征健康圣洁的“莲花”造型(图6),体现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寓意。大尺度的雨篷为与城市空间衔接的院前广场提供了遮风避雨的灰空间,也体现了大型医院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开放。

图6主入口“莲花”造型的雨篷实景

除了与传统建筑、城市空间建立联系,建筑设计还采用了适应岭南地域气候特征的立面处理方式。建筑采用了小面积开窗、设置加气混凝土条板作为遮阳板、设置底层架空和外檐廊等措施(图7),提升了通风和隔热性能,营造出凉爽舒适的建筑微环境,也增强了立面的地域特征。

图7建筑立面局部

03

生态化策略

设计方案结合岭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以“被动式设计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为原则,打造本土化的绿色生态医院建筑。项目运用主动式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全维度的绿色设计(图8)。

图8主动建筑评分雷达图

项目地处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湿热多雨。设计之初从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降水量、风向等方面对当地气候特征进行重点研究。根据绿色建筑软件显示(图9),夏季气候温度高于舒适温度,需要通风降温;月平均风速较低,不利于自然通风,须要利用建筑形式引导风向;月平均辐射量大,须要采用遮阳隔热设计。

图9项目所处地区气候分析

结合气候特征、空间使用特点以及投资等,设计方案选择了低技优效的被动式手段。为了提升建筑隔热效果,采用高效的外围护集成设计,外墙和屋面分别设置保温砂浆、挤塑聚苯板作为隔热层。立面采用双层表皮的处理方式,即内层为普通窗墙体系、外层利用预制加气混凝土条板作为开放的遮阳板,提升建筑被动遮阳性能。

方案借鉴传统民居的天井空间,在建筑内部插入采光通风的生态中庭(图10),围绕生态中庭设置医疗主街、候诊区等公共空间和诊室、治疗室等医疗用房(图11),将室外的空气和光线引入建筑形成通透开放的多层次“建筑气候空间”,降低能耗的同时提供与自然为伴的舒适体验,打造“会呼吸的医院”。

图10生态中庭实景

图11生态中庭与医疗主街实景

运用“环境疗法”理念,医疗主街上的一次候诊区域面对建筑外侧的中央花园,门诊单元内的二次候诊区域则围绕生态中庭(图12、图13),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多层次景观绿化空间,实现“去机构化”的医疗空间环境设计。

图12开放环境的候诊区实景

图13通透的公共空间实景

结合医疗功能布局,在建筑主体内部划分空调区与非空调区,会呼吸会生长的岭南医院建筑长啥样?非空调区直接与室外相连,纵横的医疗街体系成为自然通风廊道,保障建筑主体内空气自然流通(图14)。

图14空调分区和模拟通风分析图

同样是出于对通风和能耗的考虑,护理单元设计将病房卫生间设于病房外侧(图15),实现卫浴空间自然通风、避免潮湿。

图15妇产科病房室内实景

04

韧性化策略

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医院面临着不一样的潜在风险,所采取的韧性设计措施也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是安全耐久问题。结合丘陵山地特征,建筑设计标高比周边市政道路标高高2m以上,防止城市内涝侵袭。将重要的机电设备、贵重医疗设备布置在建筑较高位置:变配电室设在北区地上一层;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技设备设于地上一、二层,提升安全系数,确保其在洪涝灾害来临时仍能保持正常运行。为了减少台风等灾害影响:围护结构设计及相关构件适当提高风荷载取值;设于屋面、外墙、室外的设备与管线安装牢固,并在机组周边布置了结构框架和墙体,形成提升设备牢固性的遮蔽构筑物。

其次是建筑适应地域气候所采取的被动设计策略。建筑布局采用南北朝向,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集约的形体布局,控制了体型系数,降低窗墙比;选择高热工性能的外围护系统,设置了水平和竖向外遮阳构件,减少了能量的损耗。这些措施减少了对人工照明和通风系统的依赖,降低了因设备系统中断而影响基本生存的风险,提升了医院建筑被动生存能力。

最后,变化已经成为医院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为响应建筑生命期内的持续发展变化和应急状态变化的空间需求,谷城医院在规划和空间两个层级上进行了“弹性可变”策略的尝试,提升医院整体韧性。

图16模块化布局

在规划层级上,统筹远近期建设,医疗综合楼呈现集约布局,为未来发展提供土地空间条件。对称布局和医疗街架构,可实现医疗功能的延展和拼接,为医院未来的改扩建提供了接口和可能性。在空间层级上,设计注重通用性、可变性处理,提升空间的功能适应性。建筑采用框架结构,选用大跨度标准化柱网体系,适度预留活荷载,设置大降板区,提升空间通用性。在规则的框架柱网基础上,将交通核、设备管井等刚性区域集中布置,使医疗功能空间成为完整独立的弹性化空间,为应急状态和学科变化提供了更新改造的可能性。南北段每层各设置6个标准医疗模块空间(图16),通过模块化设计强化了空间通用性,增强了功能替换的可能性。

05

结束语

结合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环境及特有客家文化,从在地、生态、韧性三个策略入手,梅州谷城医院充分考虑人文关怀,打造了一个“会呼吸、会生长、客家人”的岭南医院建筑(图17、图18)。

图17建筑夜景

图18建筑南侧夜景航拍

本文内容来自:

张建斌,杜志杰.在地生态韧性——梅州谷城医院建筑设计策略[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4,25(7):15-20.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